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建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正文



烽火铸魂忆峥嵘 红岩传薪育栋梁——绵阳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赴渝开展红色研学实践
日期: 2025-07-07      信息来源:      点击数:

2025年7月2日至4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绵阳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30名教师赴重庆开展“烽火铸魂忆峥嵘,红岩传薪育栋梁”主题研学实践。活动依托山城丰厚的红色资源,通过专题党课、现场研学、情境教学等多种学习形式,深挖精神富矿,引导思政教师深刻领悟红岩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实践伟力,赋能思政课堂改革创新。

以学铸魂:深研精神谱系,叩问初心使命

7月2日下午,学院特邀党的二十大精神青年宣讲团成员、红岩精神研究专家王超副教授作《弘扬红岩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岩精神重要论述》专题讲座。王老师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要求,从红岩精神的“源与流”、“知与行”、“根与魂”、“承与启”四个维度切入,运用翔实史料与鲜活案例,系统阐释红岩精神的历史脉络、形成发展、科学内涵及时代传承,为思政教师创新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方法论指引。

学院副院长李瑶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思政教师必须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自觉,将红岩精神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将鲜活的思政素材转化为立德树人的深厚滋养,切实引导青年学生筑牢信仰根基,勇担时代使命。

以践明志:踏寻革命足迹,淬炼信仰成色

7月3日上午,研学团队赴歌乐山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现场教学。在白公馆、渣滓洞旧址,老师们通过聆听英烈事迹、观瞻狱中遗作、凭吊殉难场地,深切感悟杨虎城、江竹筠、“小萝卜头”宋振中等革命先烈“身陷囹圄志不改”的坚定信念与“愿以我血献后土”的无畏气概。学院院长何仕元教授于白公馆现场领学革命志士用生命凝铸的“狱中八条”,结合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刻阐发其对党员教师强化党性修养、锻造优良作风的现实启示。

下午,研学团队赴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开展学习。馆内陈列的大量珍贵文物与详实史料,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国统区人民进行艰苦卓绝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参观学习后,老师们肃立敬献电子白菊,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并致以深切哀思与崇高敬意。

当晚,全体成员观看了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重庆·1949》。该剧以艺术化手法生动再现了1949年11月30日前夕革命志士的壮烈抗争。沉浸式的情景教学,构建了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为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提供了生动范例。

以悟力行:探寻统战智慧,厚植家国情怀

7月4日上午,研学聚焦抗战历史与统战智慧。老师们深入中国三峡博物馆——这座集巴渝文脉、三峡史诗、抗战烽火、移民壮歌与城市记忆于一体的文明殿堂,重点研学了“抗战岁月”主题展区,系统回顾巴渝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峥嵘历史,从中汲取伟大抗战精神的磅礴力量。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驻地——曾家岩周公馆旧址,老师们实地感悟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复杂险峻环境中展现的卓越政治智慧和高超统战艺术,切身体会“同侪争疾走,君独著先鞭”的使命担当。老师们一致表示,要将党的光辉历史、宝贵经验和斗争艺术转化为思政课堂的生动教材,滋养学生家国情怀。

此次主题研学历时三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学院推进“行走的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的深化实践。何仕元院长与李瑶副院长在总结中指出,学院将持续推进研学成果的教学转化,将伟大建党精神、红岩精神、抗战精神等宝贵财富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源头活水。未来将着力创新思政课教学实践,努力打造一批兼具政治高度、思想深度、历史厚度与情感温度的思政“金课”,教育引导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征程中挺膺担当,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

撰稿人:刘瑶

审稿人:李瑶   何仕元

学院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三星路11号 绵阳城市学院

Copyright© 2018 www.ccswus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