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决策部署,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瑶教授于4月18日率刘萍老师、郭丽老师、张俊杰老师、李雪老师、夏君容老师深入博育社区开展“成长痛点面对面”专题座谈会暨期中师生交流会。

首先,召开的“成长痛点面对面”专题座谈会中,李瑶副院长热情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分享自己在人际关系、心理调适、职业规划、考研考公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她表示,这样有助于思政课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和指导。与会的学生代表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踊跃发言,热烈讨论,提出了“未来就业方向与专业是否相关”、“英语专业的就业方向有哪些”、“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参与社区活动对入党的影响”等问题。讨论结束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教师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答疑。

刘萍老师表示,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人生没有什么是必须的”,专业是为就业服务的而不是成为就业的束缚;张俊杰老师结合自身学习经验,指出英语专业的三大就业方向即:从教、外贸、专业翻译,但无论那一条路都必须打牢基础,从当下做起;李雪老师以党的宗旨为切口回答了学生对于入党考察的疑问;郭丽老师和夏君容老师针对“学习看不到明显进步时产生挫败感”等问题引用了“量变到质变原理”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





李瑶副院长在结合学生提问与教师答疑后,作了总结并表示:希望加强师生交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在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念引导中的专业优势,让“马院老师进社区”这一活动切切实实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痛点问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价值引领。
随后召开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期中师生座谈会,李瑶副院长鼓励学生提出对本学期思政课程的建议以帮助提升马院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对马院教师团队的创新探索给予高度评价,就本学期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从课堂组织模式、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实效呈现及过程性考核实施等维度进行了深度反馈,既分享了学习过程中的真切体悟,也围绕提升课程质量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

针对学生提出的优化建议,马院教师逐条记录学生诉求并现场回应,明确表示将系统梳理建设性意见,形成教学改革任务清单。针对学生集中反映的教学内容更新需求,李瑶副院长特别指出,将建立“时政热点追踪-典型素材遴选-教学实践转化”的全链条机制,确保案例选取具备时代特征、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通过构建动态更新的案例资源库,持续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解释力和青年吸引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团队以“成长痛点面对面”的专题形式,与博育社区学生代表构建起师生零距离对话的桥梁。通过面对面的深度交流,教师精准把握了青年学子在社区生活中的真实诉求和成长关切,既彰显了思政教育贴近生活的实践品格,又为深入推进社区思政工作创新、深化日常教学改革锚定了实践坐标。此次双向对话形成的共识成果,为后续构建"社区-学院"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精准施策的依据。
供稿人:张俊杰
审核人:郭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