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培育时代新人的新场域,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新阵地建设,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将优质思政资源下沉到学生社区。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游仙校区博宁社区学生活动中心一楼会议室组织召开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交流座谈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彭雅丽、副主任刘小渝及社区学生代表参与座谈。

在座谈环节,现场氛围热烈而有序,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代表结合个人学习经历踊跃发言,积极表达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有的同学表示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着理解浮于表面的现象,对于如何更好地学深悟透这一思想感到困惑;有的同学则更重视如何将这一思想与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针对这些兼具学科深度与现实温度的问题,彭雅丽老师以“理论导师”与“实践引路人”的双重身份展开系统回应。

她首先介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五门思政必修课的内在逻辑关联,强调各门课程如同齿轮般相互咬合,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深化学习效果,彭老师创新提出“三维学习法”:在课堂教学维度,要善于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自主学习维度,可拓展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等权威读物,关注“人民日报评论”“共青团中央”等主流新媒体平台的优质内容;在实践转化维度,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理论+实践"的微课题研究。此外,针对数字化时代学生学习特点,彭老师特别强调了如何通过"学习强国"平台的"新思想"专栏进行碎片化学习,推荐同学们运用触手可及的方式展开学习,实现理论入脑入心。整个指导过程既有方法论的高度凝练,又包含具体可操作的学习路径,展现出思政教师特有的理论深度与育人温度。

在个别交流环节,两位老师分别就青年学生思想理论学习中的困惑和需求,听取了学生的思考和感想,并有针对性地做出解答。

从教室课堂到学生社区,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筑牢学生的思想精神家园,用“小切口”展示“大道理”,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通过接地气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推动我校“大思政课”建设在学生社区落地生根。
供稿人:刘小渝
审核人:彭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