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落实教育部思政司《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提质增效指南》(第一版)的相关工作要求,全面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推动多元队伍入驻社区,发挥思政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携手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4月1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携手博韵生活社区,在博慧寓204会议室举办“思政教师进社区·师生座谈会”。本次座谈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仕元教授、教研办主任黄楠教授,冉楠老师、罗茜老师、王琪老师以及博韵生活社区各年级学生代表30余人共同参与,会议由黎青虹老师主持。主要围绕思政课程建设、学生学业发展与人生规划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学生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引导学生明晰未来方向,从容应对挑战。
思政育人:倾听需求,共促发展
何仕元教授在致辞中强调,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学院始终致力于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他提出三点期待:一是广泛征集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意见建议;二是了解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真实需求;三是鼓励学生为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建言献策。何院长表示:“思政课不仅要‘入耳’,更要‘入心’,希望同学们畅所欲言,让思政教育真正服务成长。”

答疑解惑:聚焦热点,精准指导
在自由提问环节,学生代表结合自身学习生活实际踊跃发言、积极讨论,提出建议与成长困惑。高年级学生聚焦就业、考研与政治追求,提出“如何平衡考研复习与求职就业”“思政素养对职业发展的作用”等问题;低年级学生则围绕“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的联动性”“课堂形式创新性和吸引力”“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等展开探讨。
针对学生关切的问题,与会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耐心细致地为学生解答疑惑,提供建议和指导。黄楠教授结合自身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经验,指出思政素养是职场竞争力的“隐性加分项”;冉楠老师建议学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目标要付出行动,在实践中打造独一无二的人生道路;罗茜、王琪老师则分享了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论”来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压力问题。何仕元院长总结强调:“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大思政’育人格局,为同学们成长保驾护航。”

携手同行:扎根社区,赋能成长
本次座谈会是学校推动“思政力量下沉社区”的重要实践,通过师生面对面交流,既回应了学生个性化需求,也为思政课提质增效提供了新思路。现代技术学院学生代表张同学表示:“老师们的解答让我意识到,思政课不仅是知识传授,更关乎人生选择的方向感”。其他学生也纷纷表示,希望学校能够继续搭建好师生交流平台,让更多老师能够走进社区、走进学生之中进行深入互动。
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推进思政教师进社区活动, 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全方位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将社会现实生活转化为思政课的源头活水,将思政课堂拓展到宏大的时代、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中,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政育人新模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供稿人:冉楠 罗茜 王琪
审核人: 黄楠